京东金融究竟还要不要做金融?
前有掌舵人陈生强“不做金融”的表态,后有更名京东数字科技(下称京东数科)的动作。近段时间,市场对于京东金融“去金融化”的新战略存在诸多存疑和争议。而在京东金融迎来5周年生日之际,陈生强对此又有了新的陈述。
“京东金融更名京东数科,并非放弃金融业务,而是公司业务范围早已超出金融行业本身,所以需要一个新定位和品牌来诠释公司变化。”陈生强说,“未来,金融仍然会是公司至关重要的核心业务,成为新业务重要的资源和资金支撑。”近日,在北京亦庄的京东总部,京东金融CEO陈生强就更名话题表态。
据悉,京东金融当前正在筹划集团品牌更名。未来,京东数科将作为集团整体品牌对外呈现。
游移在金融和科技的十字路口,京东金融究竟将以何面目示人,留给外界的似乎仍是模糊不定。
“去金融化”路径隐现
今年以来,京东金融深陷“去金融化”舆论风波。
在4月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间隙,京东金融CEO陈生强接受采访时称,未来京东金融将“不做金融”。京东金融将把全部的金融资产转让给银行等金融机构,而京东金融扮演的角色是为金融机构服务,即全部业务转为To B,做科技型产品服务。
事实上,从今年初以来,京东金融就对外不再提自身是一家金融科技公司,而是科技公司。京东金融更在多个场合强调,“未来京东金融的收入,将来源于服务金融机构产生的服务性收入,而不是拥有资产所获得的收益。”
到今年9月17日,京东金融在官方微博等地方将名字彻底改成了“京东数科”,“去金融化”的意图更加明显。但是如今,陈生强却高调表示,金融仍然是重要业务,这其中到底有什么缘由?
监管的收紧被认为是京东金融“去金融化”的一个主要原因。在易观金融中心资深分析师王蓬博看来,由于外部仍延续着强监管态势,监管已经越来越细致,对牌照的要求条件愈发严苛。缺乏相应牌照,也就意味着无法开展相应业务。加之大环境的压力,这是京东金融进行业务方向调整以及更名的重要因素。
有行业人士也认为,“牌照掣肘”是京东金融“去金融化”的无奈之处。就拿与京东金融同属金融科技的蚂蚁金服和腾讯金融科技(FIT)来比较,腾讯拥有银行、保险、券商、基金销售、第三方支付等几乎所有金融牌照,甚至还握有海外私募牌照等含金量极高的金融牌照;而蚂蚁金服也几乎拥有除券商牌照以外的不少金融牌照,二者足以各自构筑起完整闭环的金融生态。
相比之下,京东金融只有第三方支付一块含金量较高的“大牌照”,其余都是小贷、基金销售、保险经纪、保理等“小牌照”,且即便在支付领域,也远远落后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
业内人士表示,大牌照的缺失意味着京东金融在核心金融业务上多有掣肘,对于核心客群的资金流、信息流难以在体系内形成闭环,无论是业务数据的沉淀和运用都会受到制约,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开放和赋能的能力也受到削弱。
另外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状是,同等条件下,一个金融公司的估值是远远低于一个科技公司的,这也是京东金融“去金融化”的重要动力。
今年7月12日,京东金融宣布已与中金资本、中银投资、中信建投和中信资本等投资人签署了具有约束力的增资协议计划,融资金额约为130亿元人民币,投后估值约1330亿元,但目前还尚未公布融资的最新进展。
转型路漫漫
面对不确定的未来,走在科技与金融十字路口的京东金融,一面对外释放“去金融化“的愿望,一面又对金融业务重要性进行强调。
在4月“不做金融“的说法浮出水面之后,京东金融在多个场合解释了所谓不做金融并非放弃金融业务,而是从自营金融转为服务商。在此次京东金融5周年庆典上,陈生强再次强调,“金融业务仍是新业务核心能力基础,金融不仅要做,还要做强做大。”
事实上,金融业务的确是京东金融的“初心”。
2013年底,“京保贝”上线,成为京东金融的第一个产品。
2014年2月,“京东白条”诞生,至今仍是京东金融的明星产品。
而京保贝和京东白条分别所在的供应链金融和消费金融,至今仍然是京东金融的主要收入来源,占比高达55%。更重要的是,伴随着京东金融的“去金融化”,这些来自于金融业务的收入不仅没有下降,比例反而不断上升。
由此可见,金融业务一定是京东金融不可或缺的重要业务基础。陈生强也坦言,首先,金融是京东金融的基础业务,也是所有新业务的核心能力基础;第二,金融业务是京东金融收入和利润的重要来源和支撑。
回顾京东金融发展的这五年,其战略和定位不断变化,但是对于金融的执念其实始终存在。
2013年10月,京东金融成立时的定位就是“一站式在线投融资平台”,宗旨是“为用户创造更多消费”以及“陪伴中小企业持续发展”,其实就是消费金融和供应链金融。
2014年1月,京东金融在提交招股文件中称:“我们的业务规模无疑会令我们成为互联网金融的活跃参与者。我们已经推出多种金融产品,包括为供应商服务的供应链金融产品。”
现在打开京东金融官网,京东金融在介绍中,对于自身“一站式在线投融资平台”的定位并未有任何改动。
反观科技,据京东金融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京东金融全公司6000多名员工中有60%以上都是技术人员,95%的业务都是从事智能化、自动化运营工作。而在收入方面,京东金融可查的收入情况中,2017年的营收103亿元,其中,给金融机构提供科技服务的收入“上亿”,比重不到1%。从业务构成来看,京东金融要做出“去金融化”的决定,和利润收入结构不相匹配。
如陈生强此前所说,“当一家公司有客户,又有做金融的能力,却放弃赚全产业链的钱,为金融机构做服务,这本身是一个很难的决定。”
“不是因为别人做科技我们也这么做,我们是经过深刻思考,拷问自己公司最核心的价值是什么,才决定走这样一条路。”陈强生向记者透露,他花了好久的时间才说服同事们认可他的想法。
今天,京东金融想要成为一个科技公司的转型战略已经摆在了公众和市场面前,比起说服同事们,陈生强更需要说服这个市场来认可京东金融是一个科技公司。而要证明京东金融是一个科技公司,除了更名、调整组织架构之外,最有说服力的恐怕还是,将京东金融科技收入的占比,从2017年的不到1%,提升到超过50%。
走在更名路上得京东金融真的需要努把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