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首家共享充电宝企业乐电宣布停运通知,这是共享充电行业洗牌开始的一个信号。
紧接着,业内接连传出破产的消息,小宝充电、创电、放电科技、PP充电、乐电、泡泡充电等公司陆续离场。
“共享充电”风口似乎戛然而止。
2018年的共享充电赛道融资情况与2017年相比,的确“含蓄”了不少……
时间拉回到2017年4月,各种以“电”命名的充电宝项目“平均两天就冒一个出来”,至5月中旬,被曝光的共享充电宝创业项目已达22个,参投机构近40家。
历经市场的考验和资本的洗礼,2018年的共享充电行业冷静了些,主角也仅剩怪兽、来电、小电、街电等几家头部公司。
注:本文内容主要来自铅笔道记者采访和网络公开信息,论据难免偏颇,不存在刻意误导。
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
距离首家共享充电宝“乐电”倒闭已有整整一年。2015年1月,“乐电”诞生于杭州;2017年10月,其公众号上发布了停止运营的通知,作为共享充电行业首家停摆的公司,“乐电”此番举动被外界看做行业洗牌的开始。对于倒闭原因,乐电创始人称,共享充电宝使用频率低,难以盈利。
紧随乐电,共享充电宝公司“PP充电”传出了退出市场的消息。知情人透露,导致PP充电退出行业最直接的原因是资金链的断裂。2017年11月,仅入局两个月的美团也宣布停止共享充电宝运营。此外,河马充电、小宝充电、创电、放电科技、乐电、泡泡充电等,均在2017年11月停运。
相对于去年,2018年的共享充电行业冷静了些,市面上商家店里摆放的充电设备,多是怪兽、来电、小电等几家头部公司。
今年3月,小电科技对外官宣融资消息,公司完成B+轮融资,具体数额未透露,但据称加上B轮的3.5亿元,总数超过1亿美元。距离这家公司上次融资时间,已经过去10个月。消息人士透露,另外一家头部公司今年已经完成两轮融资,但官方并未对外披露。
怪兽充电、小电科技对铅笔道透露,公司目前已实现盈利。2018年3月,来电科技在公开表示,公司已经开始盈利。
根据铅笔道DATA等多方资料整理,汇总出一份44家共享充电宝企业名单。从现有数据来看,44家公司中,29家公司获得过融资,占比65.91%;未融资的15家公司占比34.1%,而其中起步于2017年前的公司数量达到了11家。
铅笔道试图联系多家已倒闭的企业,创始人电话多数打不通。不少创始人的朋友圈中,已经没有共享充电相关的信息,取而代之的多是区块链相关内容。
资本入驻迅速“催熟”市场
在行业里,一个持续讨论的话题是,共享充电宝可能是个伪需求。充电宝作为智能手机的附属品,用户完全可以买到大功率便携式充电宝,而不会选择二次消费,这是共享充电宝模式从诞生起就存在的质疑。
现在多数的商家也会为手机没电的客人提供充电服务,多数店铺前台和座位处都有安装插座。至此,制造高续航手机的厂家、充电宝卖家和所有实体商家,都会成为共享充电宝的对手。
同样,共享充电宝的安全问题也是不容忽视。2015年,扬州就出现过因为使用陌生共享充电宝而被非法划款的新闻。
随着行业的进化,这些问题在逐渐隐现。
小电科技负责人刘彬对铅笔道表示,在共享充电领域,整个行业在2017年已经进行了洗牌,一些共享充电企业倒闭,但并不是市场热度降低,而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甚至一些公司因为被媒体曝出倒闭才知道有这么一家公司,然而先前在市场并没有看到这家公司的产品。
他认为,共享充电创业的门槛并不低,是资金、技术、运营、产品能力等综合能力的竞争。一些共享充电宝公司本身没有足够的资本实力,技术和运营能力,没有能力创新研发和升级产品服务。这种公司显然很难融资,自然要被淘汰。
怪兽充电负责人吕修全对此也持有同样的观点。“倒闭的公司,无论在产品、技术,还是运营上,都没什么竞争力,被行业淘汰属于正常情况。”
共享充电本质就是出租充电设备,通过技术实现借出、归还、付费的服务,在手机没电的情况下即时场景内解决临时需求。一门单纯的充电宝租赁生意,经过资本的推波助澜,完成了一段过山车似的发展历程。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刘涛(化名)向铅笔道表示,由于朱啸虎的影响,导致这个行业成为资本的竞争赛道。原本,共享充电宝的市场成本、设备成本、运营成本可以在相对平衡的基础上发展和经营。市场形成资本赛道后,过去一年多时间内,无论是阵地成本,还是运营成本,各项成本被相继拉高,资本需要数据来证实投资价值的成立,随之各类假数据、假运营相继爆出,这种环境下,小公司很难生存。
比如,HI电之前遭遇的资金问题,也是由于扩张太快,数据不达标,导致投资人承诺的款项一直没到位。
对于2018年的共享充电宝行业,刘涛坦言,在2018年的资本市场环境下,共享充电整个行业受到集体考验。
有观点认为,共享充电宝行业的出路在于“无线的共享充电宝”,对此他并不认同,无线充电基本上是伪需求,无论是生产成本、安装成本、使用效能,都无法标准化,市场无法规模性的拓展,这属于消费级产品的设计。
面对共享充电宝的“倒闭潮”,曾参投小电科技的一位金融从业者表示,如果你观察到消费者还在继续使用的话,说明这些小玩家陆续离场是好事。记得团购那时候倒下了上千家呢,我认为小玩家倒闭与市场走向无关,除非消费者不用了。
铅笔道走访北京某家知名商场,该商场地下一层的三家商家分别是奶茶店、电影院和二手手机回收站点,共摆放7台共享充电宝设备,除了一台是来电科技品牌,其他均为怪兽充电。
工作日期间,商场人流并不是很大。和二手手机回收站店员聊起共享充电宝使用情况,“周一到周五每天大概会租借20次左右,周末会比较多,50次吧”。期间,一个女孩来租借充电宝,上前与她攀谈,她笑道,紧急情况下肯定会用,不会让手机没电的。
未来解决待定
有投资人曾向相关媒体回忆2017年4月,各种以“电”命名的充电宝项目“平均两天就冒一个出来”,至5月中旬,被曝光的共享充电宝创业项目已达22个,参投机构近40家。
2017年5月,“为自己代言”的陈欧宣布以3亿元收购共享充电宝街电科技60%股权,亲自出任街电董事长。此外,陈欧还表示,未来3个月内,聚美优品将继续注入街电几十亿资金。“国民老公”王思聪通过微博隔空喊话:“共享充电宝要是能成我吃翔,立帖为证。”
也在那时,小电科技在天使轮结束后的40天内,接连完成A、B两轮融资,在腾讯、红杉、高榕等巨头的加持下,小电科技成为当时的明星项目。
40天融资12亿,在巨头的拥簇下,共享充电宝在创投圈一时间被推向高潮。
曾是按摩O2O品牌“功夫熊”创始人的王润,2016年底,团队立项一个新项目——河马充电。吴世春看到王润的河马充电与自己关注的消费领域模式十分吻合,随即投资了河马充电,领投数千万天使轮融资。
四个月后,王思聪和陈欧还在因共享充电能否盈利问题“互掐”,吴世春却主动找到王润,劝他调转方向。
资本的加入,行业竞争只会愈演愈烈,为了赢得战争,隐形成本会越来越高。秉承止损的心态,吴世春让王润将公司破产清算。
2017年6月,朱啸虎在活动上表示,自己只和小电科技创始人唐永波聊了大概半小时,这笔投资就敲定了。他认为,任何创业的开始都有一个痛点,而手机没电正是人们的痛点之一。
郎咸平曾评价共享充电宝,“就是租赁生意,没有任何‘创新’”,他则认为,不关心是租赁还是共享,仅关心这些产品、服务能否打动用户痛点,能否为企业赚到钱。
彼时,共享充电宝的用户使用数据,几乎与共享单车持平,关注共享领域的投资机构对于共享充电宝的态度比较乐观。
朱啸虎还讲到,共享充电宝主要在于成本优势,充电宝本身设备成本很低,维护成本也是商家的,运营成本也不高,每次充电价格是1元/小时,盈利模式也很清晰,基本上两三个月就可以回本。主要问题是发展速度,如何把网店铺设再多一些,形成用户的消费习惯。
2017年10月,朱啸虎在活动上告诉大家,风口已经转向新零售,没有人讲‘共享’了。
从需求来看,室外充电是一种应急需求,不否认这种需求的存在,只是,它可以同时支撑十几家公司吗?
再从运营方式来讲。充电宝要想触达用户,需要B端渠道,行业内多是O2O经验丰富的玩家,至此,他们多会复制先前惯用的打法。给商家分成或者入场费的现象,在行业内不少出现,这种做法对整个行业会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最后,共享充电宝不适用于依靠大面积铺设来激发用户需求,因为不可能在一家餐厅中同时摆上几十台共享充电宝设备,所以行业在教育用户方面会面临很大的困难。
第一阶段的激烈竞争已经冲刷掉一大批追风者,头部玩家间的竞争已经演变为贴身肉搏。
2017年10月份,街电逐步撤下在北京的服务商,也有相关人士向铅笔道爆料,怪兽充电今年在大量回收点位,向当事人询问,对方回应,“会有调整,但没有回收,仅是将受益不高的点位调整到受益高的点位去。”
对于剩下的玩家来说,占据更多高质量的点位,在原有市场业务上不断拓宽边界,是决定下半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