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消息,对于国内的互联网金融公司而言,过去的2018年其实算不上好年份,现金贷业务迫于监管压力难以为继,众多互金公司纷纷转型助贷,不过最终竟然也都获得了一个好收成。
据《电商报》了解,自进入3月以来,国内赴美上市的互联网金融公司相继披露了2018年财报,其中包括拍拍贷、乐信、趣店、360金融等多家公司在内,总营收和净利润均呈现大幅增长。
从具体的财报数据来看,助贷业务当之无愧成为支撑全年业绩的重要支柱。以拍拍贷为例,2018年全年,拍拍贷共实现放款614.98亿,与2017年的656亿相比,下滑了6.3%,但是,2018年第四季度,其助贷业务增长迅速,通过撮合机构资金促成的借款金额占总撮合额的比例,从2018年第三季度的14.3%上升至第四季度的20.4%。最终拍拍贷盈利大增128%。
显而易见,助贷业务已经成为这些互联网金融公司实现盈利的重要渠道。尽管业界目前对于助贷业务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通行的做法是互联网金融公司基于渠道优势,为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推荐那些存在借贷需求的用户,这些助贷平台从中获取一定数量的佣金,这部分利润积少成多,最后也是一笔极为可观的收入。
有业内人士指出,助贷业务的红火也有赖于消费金融的蓬勃发展。2018年下半年以来,货币流动性趋于宽松,持牌机构发力普惠金融,消费金融再次迎来快速发展期,助贷机构作为消费金融产业链上重要一环,分享了行业高增长的红利,业绩普遍回暖。
不过,互金机构转型助贷并不意味着就后续就可以高枕无忧,躺着赚钱,助贷业务能否持续进行还面临监管政策上的不确定因素。据《电商报》了解,目前监管部门对于助贷业务并未实行牌照制管理,这便意味着该项业务的准入门槛并不高,众多玩家蜂拥而入难免鱼龙混杂。
有业内研究人士认为,助贷业务的风险在于核心的风控环节有哪一方来把控。严格意义上讲,助贷机构不允许插手风控审核,但是有一些中小银行为了省事,将风控业务一并外包给助贷平台,他们往往并不具备足够的风控能力,最终将风险传导至银行体系。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尽管央行并未对助贷业务出台具体的约束性文件,但部分地方金管局已关注到这项业务的潜在风险,并对辖区内的助贷机构作出了警示要求。
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17年年末,上海监管部门就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与第三方合作信贷提出要求,不允许将客户风险评估、贷前初步审核、贷款档案建档和保管、贷款本息代收代付、不良资产催收等职责委托外包给合作平台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互金公司持续低迷的股价也侧面反映出美股市场对于助贷业务可持续性的忧虑。据《电商报》了解,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在美股上市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中,其股价较最初的发行价均有所下跌。以趣店为例,其营收以及净利润在一众同行中均首屈一指,但其当前股价已跌至发行价的五分之一。
毋庸置疑,互金公司转型助贷业务要注意把握好经营尺度,切勿逾越监管底线,否则日后一纸约束性文件下发,助贷业务将面临又一阵暴风骤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