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国务院召开2020年第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李克强总理部署加快承接服务外包能力建设和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的举措。会议提出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服务+”,深化服务外包领域“放管服”改革,并将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经验做法向更多地区推广。
这些举措的顺利推行,将加快中国服务业转型升级,推动国内外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并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服务”转型。
服务外包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沿领域,指企业将其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某些环节或流程交给专业企业提供,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发挥各自优势。企业可以外包的流程可谓“无所不包”,包括研发、设计、会计、法律、营销、检测、维修等许多环节。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既便利了服务外包,也使软件开发、数字平台、云计算等领域的信息技术外包蓬勃发展。
服务外包有利于“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有利于促进服务企业的专业化提升,从而发挥企业各自的优势并实现优势互补。服务外包也是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领域,对于提升服务业的品质并促进创新创业都有很强的带动作用。
一直以来,中国都被视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中国制造”行销海内外,并有力支撑中国经济的高速稳定发展。但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低端环节,“代工”的附加值不高,且对生态环境质量和工人身心健康造成危害。服务外包特别是跨境服务外包是全球贸易的新业态和新模式,有利于实现“中国服务”,使服务业成为中国的主导产业,并占据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位置。
印度是全球离岸服务外包大国,作为接包国承接了欧美发达国家的众多软件服务外包业务。得益于英语的语言优势,印度的“码农”和话务员成为全球众多跨国公司发包的服务提供商,为印度经济腾飞提供了强大支撑。与印度相比,无论是在劳动力培训和储备,还是关联产业准备方面,中国在服务外包领域都具备赶超的强大潜力,特别需要加大发展力度。
为推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国务院和相关部委出台了多项政策。2009年初,国务院确定20个城市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目前已增至31个城市,并根据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动态调整。2014年底,《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印发,并定期发布和更新《服务外包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指导目录》,加大对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等重点产业的扶持力度。
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国家都编制和执行了《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成绩显著。
值得注意的是,从示范城市的历年评价来看,仍然存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产业结构单一和融合发展较慢等问题,服务外包转型升级的挑战还不小。此次常务会点出了当前服务外包的痛点和堵点,并提出了促进发展的新思路。
会议指出,要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服务+”,包容审慎地支持发展各种新模式和新业态,特别是提高“接单”和“交单”水平。
服务外包是新兴业态的主要增长点,许多基于互联网的外包模式不断涌现。对此应多加鼓励和引导,使其能够健康快速发展。服务外包涉及许多部门和领域,需要打通相关部门的职能边界,使各项政策发挥“组合拳”效应,避免服务外包的“掉单”和“断链”。
对于服务外包的许多新兴业态和创新模式,相关部门不应套用和照搬传统行业的监管措施,否则就会使这些领域尚未发展就偃旗息鼓。无论是众包还是云外包,都是市场需求驱动的产物,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对此,应采取包容审慎的态度,为服务外包行业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并在其成熟过程中逐步引导和规范。
会议强调,将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经验做法向更多地区推广,修订《服务外包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指导目录》,深化服务外包产业开放,推动向高附加值业务转型升级,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这意味着要在过去十年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扩大试点范围并推动示范城市的特色化发展。服务外包可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从事服务外包的人员很多都属于灵活就业的专业人士,他们同外部平台企业的关系也属于新型劳动关系。为此,要将服务外包作为扩大就业和促进创业的主战场,加大对灵活就业人员的支持和保障力度,吸引更多的创业者和从业者投身其中。
各级政府部门也应加快服务外包,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推动相关企业的发展和壮大。特别是在养老、学前教育、医疗、“互联网+政务服务”等领域,公共服务外包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并可以带动企业和社会组织的专业化发展。与此同时,政府购买服务也有利于落实从严从紧控制机构编制的要求,使政府可以腾出手来更好地设计和提供各类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