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日前举行发布会,回应社会关切。针对一些媒体声称的“企业外迁潮”,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袁达表示,近年来,随着国际产业分工和全球产业布局的深度调整,中国制造业已经进入到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企业“走出去”到国外设厂经营以及开展投资合作,是正常的市场现象。
有的企业到国外设厂经营以及开展投资合作,是正常的市场现象。图片来源:东方IC
对于部分外资撤出和部分国内加工制造业转移,此前媒体多有报道。有人错误地认为这是资本逃离中国的表现,是中国竞争力下降的表现,并据此唱衰中国经济。这次新闻发布会上的官方回复,正是对这种看法的最好驳斥。外资撤出也好,加工制造业转移也罢,本身不是问题,而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反映。这不仅不是唱衰中国经济的依据,反而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取得成效的佐证。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产业转移一直在持续进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日等国侧重于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外转移,当时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东亚、东南亚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亚洲四小龙”产业结构不断升级,逐渐也将资本密集型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同时又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正值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内地,成为承接此次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
中国借助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劳动力价值不断上升,劳动力成本也不断提高。同时,收入增加后的中国民众对物质文化的需求更加强烈,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基于东西部发展的现实差距,虽然不乏从东南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成功案例,但整体上看,由于种种经济因素的制约,还是有部分中低端制造业转移到了国外。近年来,“人口红利渐失”“资源红利减少”成为讨论热点。有人悲观,但更多人乐观看待,因为在激烈的讨论中,中国经济顶住下行压力,铿锵前行,正逐步完成虽艰难但不失华丽的转型升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之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进一步加快。“腾笼换鸟”“凤凰涅槃”“产业优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成为不少地方经济的工作重点,产业升级从自发走向自觉,从被动转为主动。低端加工制造业的转移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产业结构调整趋势。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必然被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所代替,而后者也必将被以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所代替。
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不可避免。中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转移出去是必然要经历的阶段。也许对于个别人、个别地方来说,这是一个“阵痛”期,但从整体、从中长期来看,这种转移既释放了部分劳动力向服务业转移,也缓解了部分地方土地、资源等要素压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