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快创新驱动,培育贸易竞争新优势,并在夯实贸易发展的产业基础、增强贸易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加快品牌培育等方面明确了具体任务。
注重贸易与产业协调发展
作为新形势下指导和引领我国外贸质变升级、充分发挥外贸对国民经济发展全局重要作用的纲领性文件,《指导意见》跳脱贸易的单一层面,强调要注重贸易与产业协调发展。
《指导意见》明确,要夯实贸易发展的产业基础,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贸易与产业互动。要加快发展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产业是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贸易则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两者相互关联,互相支撑。
商务部部长助理任鸿斌12月9日在国新办专题发布会上指出,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中国工业体系完备,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产业发展为外贸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同时,贸易连接着产业和市场,也在通过国际化推动产业发展。一方面,出口企业通过加强贸易合作参与国际分工推动了国内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另一方面,企业通过进口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有力促进了国内产业创新发展。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实践证明,要提升产业链水平必须进一步扩大开放,更好地发挥贸易对产业的提升带动作用,带动制造业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
任鸿斌表示,为此,商务部将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增强产业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留住存量,扩大增量,着力发展全球产业链;进一步深化市场、技术、规则等领域合作,打造服务平台,为产业链提升开辟更广阔的空间;持续推进“三项建设”,打造一批产业与贸易协同发展的促进平台,培育竞争新优势。
坚持问题导向补短板
为切实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外贸发展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强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外贸体制改革,激发制度活力和创新潜力。
在增强贸易创新能力方面,《指导意见》提出要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以往的研发创新更多是企业的‘单打独斗’,这期间会有大量低效的重复投资。”商务部研究院外贸所所长、研究员梁明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构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将基础的研发以公共产品的形式推出,将更有效积聚企业现有资源,推动贸易创新做实做大。同时,在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要求下,《指导意见》相关要求坚持市场化原则和商业规则,强调在合规的前提下政府不缺位,针对以往贸易发展中的关键制约因素,在共同服务平台、便利化、境外展会、品牌建设等方面给与支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引导促进作用。
产品质量是一段时间以来制约中国出口规模持续扩大和附加值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强质量管理,加快推进认证和检测结果互认,提高产品质量。
“要推动贸易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层面提升产品质量,使‘中国制造’以全球通行的品牌优势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梁明表示,为推进相关工作,须加力打击假冒伪劣,健全质量体系,推进多双边检验认证。这些工作的推进也将直接带动部分出口的实现,并倒逼国内相关企业提高产品质量。
品牌培育也是近年来外贸工作领域的重要工作,品牌出口统计制度已于去年开始实施。《指导意见》在品牌建设方面着墨较多,涉及设计、研发、定位、推广等相关领域,提出了全域的品牌化建设任务。中国贸易的发展不再只是关注数量的增长,更要关注质量的提升。“中国制造”必须走出低价竞争、重复竞争的路子,提高产品附加值。“酒香也怕巷子深。”梁明表示,对于已经在培育建设的品牌,可以结合外经贸发展资金重点开展品牌推广工作,提升品牌知名度。
“《指导意见》聚焦贸易的上中下游全流程,其中的‘创新’贯穿了产业、贸易业态、贸易结构、支撑平台、物流等贸易相关全域,强调各环节各领域相互配合,合力补足贸易发展短板。”梁明强调,推动贸易全域的协同发展本身就是一大创新,这为下一步相关部门配合制定出台具体政策措施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