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发布《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报告(2020)》,对2019年全国自贸试验区的建设进程和结果进行了梳理。报告显示,自2013年上海自贸区设立以来,至2019年底,我国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缩减比例超80%,自贸试验区在稳外贸稳外资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不到全国千分之四的国土面积,实现了全国14.6%的进出口和15.2%的外商投资”。
报告指出,2013年9月上海自贸区设立以来,至2019年底,我国已累计设立18个自贸试验区,实现了东部沿海的全覆盖,并且拓展到了沿边地区,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的改革开放创新格局。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产业所所长崔卫杰在做报告解读时指出,在2019年,自贸试验区建设面临新形势。“总体来看,无论是国际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还是国内改革开放的更高要求,都对自贸试验区建设提出了更高期望。”他表示。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9年,我国自贸试验区在多个领域的制度创新进一步优化升级,尤其在缩减负面清单上成效显著。报告显示,与2013年版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中的190条特别管理措施相比,2019版负面清单减至37条,缩减比例达80.5%。其中,限制类措施从2013版的152项管理措施缩减到2019版的17项,缩减比例达88.8%;禁止类措施从2013版的38项缩减到2019版的20项,缩减比例达到47.7%。我国对服务业的限制也在逐年减少,相关限制措施的数量则从2013版自贸区负面清单中的95项下降到2019版的28项。
作为改革开放的新高地,自贸试验区成为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的重要阵地。报告指出,2019年,自贸试验区进出口和实际利用外资情况均表现亮眼。从进出口情况看,18个自贸试验区实现进出口总额4.6万亿元,其中上海自贸试验区完成进出口1.48万亿元,占上海全市比重高达43.6%。从投资情况看,18个自贸试验区实际利用外资1435.5亿元,上海和广东自贸试验区吸引外资的水平尤为突出。自贸试验区“以不到全国千分之四的国土面积,实现了全国14.6%的进出口和15.2%的外商投资”,报告如是说道。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顾学明在发布会致辞中指出,作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自贸试验区已经成为连接双循环的重要平台和关键节点,也是促进双循环新格局形成的重要抓手和有力支撑。
我国在推进自贸试验区发展过程中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2020年,我国又在北京、湖南、安徽设立自贸试验区,目前,我国已经形成21个自贸试验区的总体格局。全国近三分之二的省级行政单位都设立了自贸区,这是否会影响自贸区的试点作用?对此,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张威在发布会后的媒体交流环节就此事回应称,自贸试验区数量的多与少不是问题。张威指出,对于每一个自贸试验区而言,除了完成转变政府职能、促进贸易投资和金融发展等共性任务以外,还承担了不同的差异化试验任务。“不同的自贸试验区均有不同的战略定位,不是同质化发展,而应该谋求差异化发展。”
“重要的是,每个自贸试验区能守住初心,在差异化领域做好探索实践,这样就能让各个自贸试验区做到百花齐放,在不同的领域做好先行先试,积累创新经验。”张威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