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在过去几年里,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协定的实施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已成为东盟主要的外资来源地。在柬埔寨、老挝等国,中国成为其最大的外资来源国。
东盟缘何成为吸引中国投资的大户?在双方关系迎来新的历史时期背景下,中国又该如何耕耘这块全球经济增长极的巨大市场?
为何是东盟
“近两年,在东南亚,中国投资的项目和工厂随处可见。尤其随着一带一路合作的推进,中国企业对东盟国家的投资突飞猛进,涉及贸易、物流、建筑、能源、制造业和商业服务等很多领域。”这是江苏华昌化工进出口公司副总经理翟巫龚往来于东南亚做贸易投资时最深切的感受。
英国著名经济学人智库日前发布的《中国海外投资指数2017》报告指出,东盟等新兴市场对中国投资者的吸引力显著提升。其中,新加坡超越美国排名第一,马来西亚跃升至第四位,同时,泰国、印尼、菲律宾、越南等新兴经济体也表现出巨大的投资潜力。
过去,东盟对中国投资超过中国对东盟的投资。近年来中国企业对东盟的投资也在迅速增长。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截止到2017年7月,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6年来,双方投资累计超1857亿美元,中国对东盟累计直接投资总额已达768亿美元。“这得益于自2010年起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全面实施,以及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投资比重的加大。”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大国关系研究室主任钟飞腾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企业之所以青睐东盟,首先是其具有地理位置的优势带来的物流成本优势。其次是东盟拥有巨大的人口红利优势,东盟总人口仅次于中国和印度。最后是双方具有较强的经济互补性,特别是越南、老挝、菲律宾、印尼等经济相对落后的东盟成员国,亟须发展基础设施和制造业,这与中国形成了很强的互补之势。
翟巫龚告诉国际商报记者,公司2016年与马来西亚一家化肥公司进行投资合作,今年又把目光瞄向了印尼。未来公司预计开拓越南和泰国市场。“东盟多国农业资源丰富,且他们的起点低,可挖掘的市场潜力巨大,也是我们投资的重点。”
以深耕应对挑战
“今年,中国将继续把东盟放在对外合作议程的首页,并和东盟一起制定《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愿景》,实现一带一路倡议和东盟发展规划更好的对接。”这是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日前在全国两会上答记者问时作出的表述。然而在中国积极投资东盟的同时,挑战也随之而来。
翟巫龚坦言,由于东盟10国分处不同发展阶段,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存在较大差异,企业在投资时必须充分了解当地的国情和市场。这至少需要一至两年的铺垫和前期调查。
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也给企业“走出去”造成风险。“从去年起,人民币汇率大幅波动让企业很‘受伤’,公司只好牺牲灵活性,选择锁汇的方式来降低风险。”翟巫龚无奈地说。“光靠钱不一定就能搞好投资。东盟各国的投资环境都不一样,这需要企业具备很强的综合能力和人才团队。”钟飞腾说。
此外,东盟作为全球经济增长极,除了中国,还受到日本、美国、欧盟等经济体的关注。
在钟飞腾看来,日本和美国在东盟主要投资于具有优势的服务业和制造业,留下了基础设施这一市场空间。中国是东盟最大的基础设施投资国,应持续发挥这一优势,通过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促进中国和东盟各国经济共同发展。他强调,中国企业不要一味地搞大型项目,针对相对落后的东盟国家要因地制宜地做本土化的小型项目,为当地百姓带去实实在在的福利。